看到化育網站有一篇文章是別人去年底去印度參加祈願法會寫的文章...
寫得很好...個人很喜歡。所以,就特別轉載過來大家一起看...。
轉載自:化育基金會 (
http://www.hwayue.org.tw/web_stories/LearningFromLama_07.htm)


巧譬成喻法之筵
文:噶瑪露買嘉母

二00九年的開端,有吉祥的緣起──我踏上佛陀成道的聖地,奔赴祈願法會的尾聲,聆聽 法王噶瑪巴和明就仁波切的教示。這是一年一度的噶舉盛會,佛陀的孩子們,從五十六個不同的國度,齊聚於我們的「家」──菩提迦耶。法王曾說:「我就像個老媽媽,想好好給孩子們做頓過年的飯菜,但不知道是甜是鹹?味道好不好?」回到「老媽媽」懷抱中的孩子們,得享法筵,何其幸福!在這殊勝的佛法盛筵中,上師們總能巧妙設喻,讓甚深法藥成了甜美甘露,精彩上菜。

一、法王篇

◎譬喻一:師法自然

佛法是一種改變身心的方式,而依止上師,能夠幫助我們達到將心趨向於善的目標。但是,所謂的「上師」,不一定僅以「人」示現,一切逆緣或困難,也可能是我們的上師,就連自然界中的四季變化,都是我們的上師。若能仔細觀察與思維,你會發現,四季相續不斷的更迭,正鮮活的教導我們何謂無常。因此,只要深切而用心的體悟,口訣就在生活中。

◎譬喻二:燙手之杯

三毒中的貪欲,似乎總是如影隨形的糾纏著我們。要對治貪欲,就要理解它是如何升起的。當我們面對喜愛的對境,就會升起不理性的念頭,像觸電般的,只片面的看到事物好的部分,甚至相信錯誤的訊息,心進而完全被貪著束縛。法王提到,西藏有個十分有趣的比喻:貪欲就像個滾燙的杯子,想伸手去抓,會燙手;不抓住,杯子又會掉到地上摔破。這「沒辦法抓、又不能放下」的,就是貪欲。

◎譬喻三:雷聲震震

要對治恐懼,首先要能斷除我執,一般人總是習慣執取緣起性空之聚合物為「我」,所以擔憂會失去,並為此感到害怕。相反的,若能了知恐懼之對境並非實有,就能遠離它。其次是了解事物背後的成因,法王以打雷為喻,說到小時候總會害怕打雷閃電,後來知道這是因為雲層互相摩擦而產生的自然現象,就不再懼怕。因此,了解事物是由什麼因與緣而生成,將有助於對治恐懼。

◎譬喻四:我執之燈

修持施受法(自他交換)時,隨著吸氣,觀想眾生的病症、惡障等,如同黑煙,由自己吸進與承擔;呼氣時,則觀想自己的福德、長壽等善業,化成白煙呼出,給予眾生。觀修的重點有二,其一是修心,也就是自心的轉變,而不是身體上產生的任何狀況,我們可以觀想心中有盞油燈,它象徵著不在乎他人、傲慢輕視、甚至傷害對方的我執我慢,當黑煙吸入後,隨即吹熄這盞油燈。其二是布施之心,帶著這一念心來給予和分享,內在就不會感到被掏空,反而能升起光明和珍貴的歡喜。

◎譬喻五:快馬超越

現代人的工作相當忙碌,生活步調也很快速,若能讓心平靜、調柔,保持正念與覺知,就能隨時做出最適宜的反應。這樣一來,無論工作有多麼忙,心還是能自在、有彈性,就像一匹快馬,它是可超越的,而不會導致「追不上」的窘迫,也不會因為「忙過頭」,而讓自己陷入混亂,或被壓力綑綁住。保持正念,你將不會被忙不完的事務淹沒;保持覺知,你將清楚知道自己的角色與定位,如同在上空俯瞰一切。

二、明就仁波切篇

◎譬喻一:鑽石與錶

眾生皆具佛性,只是被無始劫以來的無明遮障,因而認識不出來,這就好比被泥土覆蓋住的鑽石。當鑽石被包藏在土石裡,或經巧琢後裝飾於皇冠上,其本質是相同的。佛性又好比是戴在手上的錶。我們常常忘了自己戴著錶,而向他人詢問時間。有告知時間之功能的錶,和沒被意識到的錶,其本質也是一樣的。因此關鍵在於認識、證悟與否。

◎譬喻二:恐怖面具

思維死亡無常,能讓我們升起把握時間修持的心。能夠了解沒有真實的死亡,就能對死亡無所恐懼。堪布昆噶以仁波切常說的小故事為例,指出這就好像有個朋友故意戴著可怕的面具,躲在門後,等著嚇唬你,若你事先知道,那麼當這個朋友從門後突然跳出來,你就不會感到驚恐。因此,思維死亡無常並不是要製造恐懼,而是要讓自己升起堅定的修持之心。

◎譬喻三:以水引流

生活中的各種狀況,都可以成為禪修的對境,例如噪音、忙碌、困難,甚至是某個會讓我們起煩惱的人就在身邊等等。對此,仁波切講述了一個親身經歷。有一次,他的耳朵不慎進了一點點水,因此整天被耳裡所產生的「嗡嗡」回聲困擾著,無論怎麼掏耳或晃動頭部,那一點水就是不出來。這時,他的老師告訴他,只要在耳朵裡倒進更多的水,所有的水就能引流而出。果然,耳朵裡的水,很輕易的流出來,惱人的不適感和嗡嗡作響的回音也消失了。能運用禪修的障礙來禪修,就像以水對治水一般。

◎譬喻四:硬碟重組

禪修能讓自心趨向於平靜、明覺,就好像電腦硬碟,經過重組(defragment)之後,無用的程式與檔案會被刪除,保存的資料也能整齊置放。清一清、理一理,不但有了更多空間,程式也跑得更順暢。

◎譬喻五:投石成花

慈悲是能了解自他之苦,明白他人也都是為了追求快樂、遠離痛苦。由於人不能獨存於世,因此對眾生觀修慈悲,能獲得雙贏的利益,否則在試圖消滅別人的同時,也在消滅自己。當你無法理解他人的痛苦,心會變得狹隘,並且充滿疑懼、沮喪、瞋恨等負面情緒。仁波切舉了一個例子,說明慈悲能產生無上的力量:有一次,魔王向佛陀丟擲石頭,因為佛陀不可思議的慈悲願力,所有的石塊瞬間化成了美麗花雨。由此可知,真正的魔障,來自於自我那顆迷惑的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kyhighlig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